黄百韬兵团被围:李弥看不见,李延年跑回徐州,蒋介石急得骂人
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距他仅12公里,却在曹八集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他被围;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不仅不增援,还带着亲信一路逃回徐州;南京总统府里,蒋介石急得发电报骂人,可前线将领依旧我行我素。
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距他仅12公里,却在曹八集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他被围;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不仅不增援,还带着亲信一路逃回徐州;南京总统府里,蒋介石急得发电报骂人,可前线将领依旧我行我素。
上篇文章我们详细分析了淮海战役中攻打黄百韬兵团的指挥权由陈士榘转为谭震林、王建安的变化过程。有人认为这一调整意味着谭王二人完全独立指挥了攻打黄百韬的行动,加之谭震林身为中央委员,而粟裕仅为候补委员,且谭震林曾独立负责山东兵团一年多,便称粟裕对谭震林没有指挥权。
旗下有3个兵团9个军。分别是邱清泉兵团(74军-70军-5军-12军),李弥兵团(8军-9军),孙元良兵团(41军-47军),另有剿总直辖的余锦源的72军。
1948年11月5日夜,华东野战军前指作战室里,报务员把最后一截加密电码敲进电键,墙上钟表的分针刚好指向九点五十。粟裕掐灭烟头,推开门走进屋,只听值班参谋低声提醒:“七兵团仍在西撤,但速度慢得离奇。”这一句看似平静的通报,日后被许多将士回忆为淮海战役最早的转折
在我看来国军是一支很“特殊”的军队,其指挥官决定了其部队的战斗力、士气等多方面能力,且国军部队确实有不少能打的精锐,但都属于依赖老兵和指挥官的个人魅力,接受过补员或者更换指挥官后其水平会直线下降,这种下降是断崖的,而非正常的变动,不像解放军的政工系统在某部队接
“如果11月6号那天,黄百韬能提前半小时过桥,今天台湾省的教科书里,淮海战役可能就不叫‘淮海’,而叫‘徐蚌会战’了。”别笑,这句话可不是段子,是黄百韬临死前自己拍桌子吼出来的原话。半小时,一条运河铁桥,一场大雾,把蒋介石“五个月消灭中原共军”的牛皮,直接吹成历
1947年5月16号一早,山东孟良崮主峰的雾还没散,张灵甫在师指挥部里,最后一次抓过了那个报话机,他对着话筒喊的那句话,后来被人们翻来覆去地品,说是一次要命的“失语”,“我已弹尽援绝,望速令黄、李两师夹击共军侧背,否则74师将成军史之耻”,就这短短三十一个字,
可国民党的老部下们却坐不住了,私下里叹气:“黄将军为党国殉了国,儿子却落得这个下场,太对不起烈士了。”
阅读了它,会让人想起:26军部队是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旷古未有的各种艰险,战胜了多少难以忍受的困难。有多少英雄的战士,以非凡的勇敢与智慧,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奇迹;有多少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贡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很多时候,人在逆境中的抉择和表现,比顺风顺水时暴露得更彻底。1948年冬天,刚接到第44军划归指挥的消息时,黄百韬内心大概很复杂。按说,多一支军,权威更大,安排也更宽裕,哪个带兵的会嫌弃自家兵多?可这回他却打心底不乐意,因为这不是从天而降的好事,而是临时“塞”